資訊素養(information literacy)係指個人或團體利用資訊解決問題的能力,包括傳統的讀、寫、算能力,對於大眾媒體理解與批判的能力,以及電腦網際網路使用的能力。

   
資訊(information)一詞包括廣義與狹義兩種意義,廣義來說,資訊泛指人們所有接觸到的訊息,包含期刊、報紙、書籍、影音資料以及電子媒體所提供的訊息;狹義來說,資訊專指電腦與網際網路所提供的訊息。這些訊息都是經過有系統的整理之後再呈現,如果未經系統整理就不稱為資訊。

 
素養(literacy)原指識字率,與文盲或不識字(illiteracy)是相對的名詞。素養的現代化意義已經超越傳統的讀、寫、算基本能力的概念,擴大到一切知識的認識、理解與運用能力,因此,一個人可能具備某種素養,但是缺乏其他素養。在知識經濟時代,教育對於每一位受教者的期許,在於培養兼備各種領域素養的國民,以建立一個有教養的社會。就教育的觀點而言,素養應包括現代社會中每一國民所必須具備的所有基本能力。

 
歸納言之,資訊素養就是使用資訊解決問題的能力,資訊素養包括傳統素養、媒體素養、電腦素養以及網路素養四種。
傳統素養包含讀、寫、算的能力,也就是個人最基本的能力,這些能力是透過書籍、期刊、雜誌的閱讀與思考所培養出來的;

 
媒體素養是指理解與批判媒體的能力,包括對於印刷式以及電子媒體報導過程與內容的瞭解與批判力;

 
電腦素養是指使用電腦解決問題的能力,包括電腦的認識、運用與倫理三個層面;

 
網路素養是指認識與使用網際網路資訊的能力,包括全球資訊網的認識、網際網路資源類型、網際網路檢索以及網際網路資訊的判斷。

 
國內近幾年來對於資訊教育的規劃與推動極為積極,並從國民教育階段開始扎根,究其目的即在提高國民資訊素養。但就推動內容來看,有重電腦、網路素養而輕傳統、媒體素養的傾向;復就學習內容而言,也有重認知而輕批判、倫理價值的現象。傳統素養是一切素養的基礎,缺乏傳統素養,其他素養都是空的;沒有正確價值觀的學習,會塑造錯誤的素養,終究害人害己,比沒有素養還糟,不可不慎。

  在推動資訊教育時,宜兼顧傳統素養以及媒體素養的教育,並加重正確價值觀的學習,以建立具有正確認識與使用整體資訊能力的國民,讓現階段的資訊社會,進一步邁入有教養的社會。


資料來源:吳清山、林天祐(2005),教育新辭書。高等教育文化出版,台北。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志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